远离胃癌要做好这些事

总体而言,胃癌的发病率在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二,但呈逐渐下降趋势。一般来说,胃癌的高危因素有5个,需要大家警惕。

1.幽门螺杆菌:是定植在胃黏膜的一种特殊细菌,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胃部细菌,与肠型胃癌相关。如果查出感染幽门螺杆菌,也就是幽门螺杆菌阳性,尤其是感染了有毒性的幽门螺杆菌,将来患胃癌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。

2.盐:事实上,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,最多只有1%能发展成为胃癌,这就需要结合其他因素了,比如盐。在高盐饮食环境下,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力会发生改变,其毒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,可以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,进而转化成胃癌。

3.年龄:胃癌的发生与年龄有关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从50岁开始,发生胃癌的概率增加;进入 70 岁后,胃癌发生的概率成倍增加;到了80 岁、90 岁,风险更高。这种现象符合大自然规律,从50岁开始,胃的自我更新修复能力开始下降,修复为正常胃黏膜上皮的能力减弱,转化成胃癌的风险增加。

4.性别:男性患胃癌的概率是女性的2倍以上,在全世界都是同样的现象和规律。究其原因,与男性的染色体有关,即遗传基因;同时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有关,如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;饮食习惯方面,男性更喜欢肉、高盐食物,不喜欢蔬菜水果;此外还有社会赋予男性的责任,导致其压力大于女性。

5.家族遗传:遗传基因在胃癌的发病率中有一定的作用。除了遗传基因的作用,更重要的是有胃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,会受到其家庭的不良饮食结构、生活方式影响。

需要强调的是,“高危因素”是指患胃癌的风险概率高于一般人群,但通过生活、饮食方式的改善,是可以不发展为癌的。但若长期处于紧张、焦虑情绪中,身体的免疫功能下降,雪上加霜,会导致癌找上门。

高危人群定期做胃镜检查

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,想要早发现,胃镜检查不能少。一般情况下,检查年龄从40岁开始。但是有胃部不舒服症状的年轻人,尤其症状持续存在,尽管这些不舒服的症状没有特异性,也没有食欲下降、饭量减少、体重减轻等“报警信号”,同样建议进行胃镜检查。

对于高危人群,建议1~2年的复查间隔;非高危人群,3~5年的复查间隔。一次胃镜,仅能代表一段时间内的胃部状态,并不能代表终生不患胃癌。

预防从健康生活开始

现实生活中,饮食不规律、高盐、蔬菜摄入量少、吃饭狼吞虎咽、吸烟、熬夜等坏习惯正在悄悄地伤害着我们的胃。预防是最经济、有效的健康策略,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预防胃癌至关重要。戒掉吸烟、高盐饮食、少蔬菜饮食这些坏习惯,胃癌就会少找上门;除此之外,有毒力的幽门螺杆菌会对胃黏膜造成萎缩肠化破坏,根除这个致病菌,亦可防控胃癌。

 

 

(原文见《益寿文摘》总第3162期 翟慧虹/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