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深静脉血栓:腿部血栓最常见,肺栓塞最凶险
深静脉血栓(DVT)的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腔内非正常凝结,阻塞静脉管腔,导致回流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。深静脉血栓主要发生在腿部和肺部,以腿部血栓最常见,肺栓塞最凶险,具有潜在致死性。
目前,公认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有三类:
(1)静脉血流滞缓:这种情况下,增加了激活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静脉壁接触的时间,容易引起血栓形成。若发生在受损的静脉内膜,血栓发生率会大大增加,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要因素。
(2)静脉内皮损伤:静脉内皮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功能,若静脉内膜受损,可导致静脉内血栓形成,常见于化学性、机械性和感染性损伤等。
(3)血液高凝状态:血液处于高凝状态,易在静脉内凝固,加上内皮损伤或血流缓慢,就可能形成深静脉血栓。
以上三大因素都与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,但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,常常是两个或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,造成深静脉血栓的形成。
近日,欧洲心脏病学会更新了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建议,进一步将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级。
强危险因素:大手术(骨科和神经外科手术)、近期(3个月内)因急性心脏病住院、静脉血栓栓塞病史、抗磷脂综合征、癌症活动期(与癌症类型和分期有关)或化疗。
中等危险因素:膝关节镜手术、静脉置管、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或试管婴儿、怀孕或产后、炎症性或免疫性疾病、感染、癌症活动期或化疗、慢性心衰或呼吸衰竭、遗传性易栓症、浅表静脉血栓形成、有残余半身轻瘫或偏瘫的脑卒中。
弱危险因素:卧床3天以上或不活动、年龄、肥胖、浅表静脉血栓形成、静脉曲张或慢性静脉功能不全、腹腔镜手术。
由于深静脉血栓发病隐匿,公众对其认知度一直较低,可一旦发生,若不加以重视,后果将非常严重,所以要格外警惕。日常生活中,饮食方面要多吃新鲜果蔬,减少肉类和油脂的摄入,还要坚持动起来,避免久坐久站,工作学习期间,每隔1~2小时起身活动一会儿,伸个懒腰、甩甩胳膊,平常经常动动踝关节,如绷脚尖、翘脚趾等,有助血液回流。
(原文见《益寿文摘》总第3456期 王征/文)